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鄄城县  > 正文

昔日“水窝子” 今朝变良田

作者: 焦同帅 刘永霞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0-08-21 09:34

初秋时节,记者来到鄄城县左营镇丁杨寺村旧址,昔日房台高筑的小村落,如今已经被复垦成良田,238亩南瓜长势良好,即将上市。 丁杨寺村与黄河近在咫尺,是出了名的“水窝子”,为防水患,村民家家户户“房台”高筑。2018年9月,易地扶贫搬迁,丁杨寺村村民集体搬迁至左南社区,告别了与黄河为邻的日子,丁杨寺村旧址便被复垦成耕地。

住上了新楼房,村庄旧址复垦成良田,村民李玉国在高兴欣慰的同时,心中又有着一抹淡淡的乡愁。这里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,这方土地毕竟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。看着变成良田的村庄,李玉国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承包下这片土地“厚植”乡愁。

“当时我并不是心血来潮,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,也一定可以‘育’出我们的事业。”李玉国说。

李玉国和儿时的伙伴共同出资,承包了村庄旧址复垦而成的土地,并于2018年11月成立鄄城县冠腾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2019年春天播种上了大豆。

“因为第一次大面积种植,没经验、没技术,大豆的收成并不好,算上人工费和各种开支,我们赔了将近20多万元。”李玉国说。

在总结失败原因时,大家一致认为缺少技术才导致了大豆的歉收。去哪里请农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呢?正当李玉国他们几个一筹莫展的时候,李玉国的父亲发话了。

“我父亲一位老教师,他让我们去找他的学生史庆华。”李玉国告诉记者。

史庆华毕业于浙江大学,获蔬菜学博士学位,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,他的老家也在丁杨寺村。当李玉国打通了史庆华的电话,告诉他缘由,史庆华便一口答应回老家提供技术支持。

不久,史庆华特意赶回老家,检测了土质后,建议李玉国种植一个南瓜新品种“甜蜜一号”。这个品种耐贫瘠、抗病害,非常适合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。

“南瓜不仅方便贮存,而且贮存时间长,一个成熟的南瓜放上三四个月都没问题,放的时间越长,绵甜度还越高。”李玉国说。

今年4月,在史庆华的精心指导下,李玉国他们种下了“甜蜜一号”南瓜。在种植前期,需要大量人工覆膜种植和除草,南瓜结果后便不需人工可刻意打理。

从种到收,“甜蜜一号”南瓜的自然生长周期为160多天,整个生长过程不需要农药、化肥,所以,结出的南瓜绿色无公害,是纯天然食品。

“种植前期我们只用过一次有机肥,后期只要勤浇水就行了。”李玉国说。

说到给南瓜浇水,这也曾是李玉国他们最头疼的一件事了。丁杨寺村旧址地势高,虽然毗邻黄河,看似唾手可得的黄河水,却引不到田间地头。

“镇党委政府非常支持我们搞种植,专门给我们打了4眼机井,现在用上了滴灌,浇水很方便。”李玉国说。

徐福勤是丁杨寺村村民,看到李玉国他们几个在村旧址上种南瓜,便过来帮忙。徐福勤每天都会围着这238亩土地转上一圈,哪片地的南瓜最大、最多;哪片地的南瓜该浇水了,他都了如指掌。

徐福勤指着不远处对记者说:“我家以前就在那个位置,现在我们搬到新楼上去了,环境比以前大变样,以后的好日子还多着呢。”

李玉国告诉记者,南瓜的长势非常好,再过20天的时间就可以上市了,目前,他们已经联系到了客户,待南瓜成熟后,他们过来品尝,然后确定购买量。

“我敢保证,只要客户吃过我们的南瓜,肯定会大批量购买。”李玉国信心满满地说。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

责任编辑:
李立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